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
1.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
黑体与黑体辐射
热辐射:热能→电磁能
某种物体能够 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,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,简称黑体(绝对黑体是一种理想模型)
黑体虽然不反射电磁波,却可以向外辐射电磁波,这样的辐射叫作黑体辐射
注意:黑体不一定是黑色的(如太阳,白炽灯灯丝)
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影响因素:温度,材料类型,表面状况
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
随着温度的升高,一方面,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,另一方面,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,如下图

能量子
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 ε 叫作能量子
表达式为 $ ε=h\nu$
$\nu$是带电微粒的振动频率 h是普朗克常量, 其值为
$$h = 6.626 070 15×10^{-34} J·s$$微观世界中的能量:不连续,量子化
2.光电效应
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,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。 这个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,这种电子常称为光电子
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
光电效应存在以下四条性质
①存在截止频率 当入射光的频率减小到某一数值 $\nu_{c}$ 时, 光电流消失,这表明已经没有光电子了。
$$ \nu_{c} $$称为截止频率。当入射光的频 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
②存在饱和电流 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,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。(如图4.2-2)$I=\frac{ne}{t} ∝光强$
③存在遏止电压 如果施加反向电压,在光电管两极间形成使电子减速的电场,电流有可能为0。使光电流减小到0的反向电压$U_{c} $称为遏止电压。初速度的上限
$$ v_{c} $$ 应该满足以下关系
$$ \frac{1}{2} m_{e} v_{c} ^{2} =eU_{c} \qquad U_{c} =\frac{E_{k} }{e} $$④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 当频率超过截止频率
$$ v_{c} $$时,无论入射光怎样微弱,照到金属时会立即产生光电流。
存在截止频率,存在遏止电压,具有瞬时性与光强无关
光电效应经典解释中的疑难
要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,需要外界对它做功,做功的最小值叫作这种金属的逸出功,用$W_{0} $表示。
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
光子说:
①假定电磁波本身的能量是不连续的,即认为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
②金属中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,不计积累能量时间
③光电子有最大初动能
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$E_{k} = hv-W_{0} $
式中$E_{k} $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$ E_{k} = \frac{1}{2} m_{e} v_{c} ^{2} $
这个方程表明,只有当$h\nu > W_{0} $时,光电子才可以从金属中逸出,$\nu_{c} =\frac{W_{0} }{h} $就是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(图4.2-4)
其中与$y$轴交点为$-W_{0}$
利用光电子的初动能 $E_{k} =eU_{c} $ 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$E_{k} = hv-W_{0} $, 可以消去$E_{k}$,从而得到$U_{c}$与$v$、$W_{0}$关系,即
$$ U_{c} =\frac{h}{e} \nu-\frac{W0}{e} $$对于确定的金属,其逸出功$W_{0}$是确定的,电子电荷$e $和普朗克常量$h$都是常量。上式中的遏止电压$U_{c}$与光的频率$v $是线性关系,$U_{c} -v$图像是一条斜率为$\frac{h}{e} $的直线
必备常量数值:$e=1.6\times 10^{-19}C $ $h=6.63\times 10^{-34}$ $c=3\times 10^{8}m/s$
康普顿效应
$$ p=\frac{h}{\lambda } $$光具有波粒二象性
3.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
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,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,阴极就发出一种射线。 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,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
电子的发现
J. J.汤姆孙发现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
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“油滴实验”做出的。目前公认的电子电荷e的值为
$$ e = 1.602 176 634 × 10^{-19} C $$密立根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:电荷是量子化的,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$ e$ 的整数倍。从实验测到的比荷及 $ e$ 的数值,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。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电子的质量为
$$ m_{e} = 9.109 383 56 × 10^{-31} kg $$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
$$ \frac{m_{p} }{m_{e} } =1836 $$证明原子可以再分
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
J. J.汤姆孙→“西瓜模型”或“枣糕模型”
卢瑟福→核式结构模型
$\alpha $粒子散射实验(卢瑟福)
条件:在真空中
现象:
①绝大多数$\alpha $粒子运动方向基本不变
②少数$\alpha $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
③极少数$\alpha $粒子被反向弹回
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
对于一般的原子核,实验确定的核半径的数量级为$10^{-15} $m,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$10^{-10} $m
质子+中子=核子=质量数
电荷数=质子数
4.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
光谱
用棱镜或光栅可以把物质发出的光按波长(频率)展开,获得波长(频率)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。
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,叫作谱线,这样的光谱叫作线状谱。有的光谱看起来不是一条条分立的谱线,而是连在一起的光带,叫作连续谱。
在线状谱上的亮线,在吸收光谱上的暗线 都是特征谱线 都可以进行光谱分析
连续谱:炽热的固体,液体,高压气体
线状谱:稀薄气体,金属蒸汽发光
吸收光谱:白光通过温度较低的气体后形成的
作用:①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 ②发现新的元素
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
巴耳末公式
$$ \frac{1}{\lambda}=R_{\infty}\left(\frac{1}{2^{2}}-\frac{1}{n^{2}}\right) \quad n=3,4,5, \cdots $$里德伯常量$R_{\infty } =1.10\times 10^{7} m^{-1} $
$n=3$时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中波长最长的光波
通式
$$ \frac{1}{\lambda}=\frac{-E_{1} }{hc} \left(\frac{1}{m^{2}}-\frac{1}{n^{2}}\right) \quad n=3,4,5, \cdots $$经典理论的困难
无法解释原子稳定性
无法解释原子光谱分立的特征
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
轨道量子化:$r_{n} =n^{2} r_{1} \quad n=1,2,3\cdots$
能级量子化: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绕核的运动是稳定的,不产生电磁辐射
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作能级。原子中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,称为定态。能量最低的状态叫作基态(离核最近的轨道状态),其他的状态叫作激发态。$E_{n} =\frac{1}{n^{2}} E_{1} \quad n=1,2,3\cdots$
玻尔假定: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轨道(其能量记为$E_{n} $)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定态轨道(能量记为$E_{m} $) 光子的能量由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决定,即$hv =E_{n} -E_{m} $
原子的能量$E_{n} =E_{k} +E_{p电} $
电子轨迹半径增大:
①电子动能$E_{k}$
②系统电势能$E_{p}$
③原子能量
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

横线 | 定态 |
---|---|
左边数字 | 能级量子化 |
右边数字 | 能级对应能量 |
横线间距 | 能量差值 |
①自发跃迁 E高→放出光子→E低
一群氢原子处在量子数为$n$的激发态
跃迁光谱线条数:$N=\frac{n(n-1)}{2}\quad C_{n}^{2} $
一搁氢原子处在量子数为$n$的激发态
跃迁光谱线条数:$N’=n-1$
②受激跃迁 E低→吸收光子→E高
光照 $hv=E_{高} -E_{低} $
碰撞,加热 $E_{k} \ge E_{高} -E_{低} $
当电子轨道$r→\infty $,原子失去电子,称为电离
不同状态的氢原子电离能 $E=-E_{n} $
光照 $hv=-E_{n}$
碰撞,加热 $E_{k} \ge -E_{n}$
玻尔理论的局限性
玻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,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。
玻尔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保留了经典粒子的观念,仍然把电子的运动看作经典力学描述下的轨道运动。
5.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
粒子的波动性
电磁波:$\nu\cdot \lambda =c$
物质波:$\nu\cdot \lambda =\frac{c^{2} }{\lambda } $
实物粒子:
能量:$mc^{2} $
动量:$mv$
德布罗意波:
$\nu=\frac{ε}{h} \quad \lambda =\frac{h}{p} $
$\lambda$越高,$p$越低,波动性越强,粒子性越弱
$\lambda$越低,$p$越高,波动性越弱,粒子性越强
物质波的实验验证
1927年戴维森和G. P. 汤姆孙分别用单晶和多晶晶体做了电子束衍射的实验,得到了衍射图样,从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。
物质波波速
相速:相位传递速度$\nu v=c^{2} $
群速:能量,信息传递速度
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观念被实验证实,表明电子、 质子、原子等粒子不但具有粒子的性质,而且具有波动的 性质。换句话说,它们和光一样,也具有波粒二象性。
$\lambda $越小,分辨率越高
衍射发生条件$\lambda \ge d$
质子分辨率高
(未完待续)